自2020年至今,《中国科幻发展年鉴》已走过3个年头,其书写范围也从最初聚焦于科幻创作、产业,到如今细化为译介、教育、艺术、技术、元宇宙、版权等多维层次。这不仅是对国内科幻市场不断壮大的有力回应,更是中国科幻人砥砺前行的结果。
在新时代,中国科幻早已超越单一发展形态,走向多元化已成为一种观照未来的方法论。《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3》(以下简称《年鉴2023》)创新性地对科幻技术、科幻元宇宙、科幻产业法律等前沿问题进行回应,“以科幻之话语,论当今之议题”,丰富了科幻研究的学术内涵。
完善理论研究架构
与以往相比,《年鉴2023》更加注重理论的规范性与层次性,科幻创作、科幻产业研究架构逐渐清晰与完善。《年鉴2023》继续关注短、中、长篇以及少儿科幻创作,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日益壮大的网络科幻小说,对2022年度网络科幻作品发展趋势进行概括,影游融合、跨媒介互动、本土化与中国化成为本年度网络科幻的主要特征。
产业方面,《年鉴2023》保留了科幻阅读、影视、游戏、衍生品等传统板块,也将科幻中短视频、科幻文旅产业等新兴产业纳入分析。由于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,中短视频也成为科幻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。随着沉浸技术的发展,科幻与沉浸式场景结合得更加密切,形成科幻文旅等新兴产业形式。
拓展科幻文学范围
除原有的科幻文学研究等板块外,《年鉴2023》还将非英语作品翻译囊括其中。这些作品来自18个国家,横跨亚洲、美洲、欧洲、非洲,涉及了太空歌剧、技术失控、疾病入侵、社会反思等题材,内容上更加多元。
此外,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,中国科幻也摆脱了以文学活动为主的实践形式,转而与展览、艺术创作相融合。基于此,《年鉴2023》将2022年科幻展览与科幻艺术纳入研究范围,形成了哲学探索、科幻内容普及、商业盈利、想象力教育等4种展览特色。在科幻艺术教育方面,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等科幻赛事已覆盖国内中小学教育体系;清华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展开AIGC、元宇宙艺术教育,赋予更多探索中国科幻发展的可能性。
关注元宇宙技术和产业
对技术与产业结合的关注也是《年鉴2023》的创新之处。数字技术、元宇宙等技术不仅为科幻提供特效、场景、装备支持,也逐渐形成产业链,推动“科幻+”模式的发展。例如,北京科幻产业集聚区、上海科幻影视基地等相继建成,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。
此外,《年鉴2023》还推出了元宇宙专论,从政策标准、产业活动、学术研究3个方面对元宇宙与科幻结合的趋势进行分析。在市场方面,随着虚拟技术的成熟,“Restart重启宇宙”等元宇宙平台相继开发科幻数字藏品等虚拟消费产品。
聚焦科幻知识产权问题
难能可贵的是,《年鉴2023》关注到了以往学界长期忽视的问题:即产业化转型中,知识产权开发必将遇到诸多法律难题。
对此,《年鉴2023》聚焦于2022年中国科幻知识产权案例,对中国科幻作品的著作权侵害、商标权纠纷及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展开论述,总结出科幻产业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少、打击侵权力度不足、纠纷案件举证困难、维权成本高、创作者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难题,揭示了当下中国科幻发展过程中法律文献与案例方面的不足,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科幻研究的整体架构。
相信在未来,《中国科幻发展年鉴》会引领中国科幻事业与产业更上一层楼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华文化。
(作者王嘉诚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生,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