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题:20年,飞天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——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、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
李国利、黄一宸、李源
20年前的今天,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点火飞向苍穹,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首次来到太空,21小时23分钟后从天外归来,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。
20年后的这个金秋,新华社记者在北京专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。回望飞天之路,他感慨地说:“20年弹指一挥间,从首次飞天到全面建成空间站,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我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,既激动更自豪,有遗憾更羡慕。”
1998年1月5日,杨利伟和13名战友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,正式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中的一员。从那时至今,飞天就成为他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。
中国人的飞天之路没有经验可循,更没有捷径可走,一切都是从零摸索起步。经过5年没日没夜的刻苦训练,他在选拔中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,代表祖国和人民去执行中国人的首次飞天任务。
2003年10月15日,杨利伟乘坐神舟飞船踏上太空之旅。“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天。”他说,“现在回想当时飞行的21小时23分钟,每一分每一秒都难能可贵,也非常难忘。”
2003年10月15日,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。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
长征火箭与神舟飞船分离的那一瞬间,他清楚地记得眼前出现的那个场景:“所有的束缚带突然间都竖了起来,就像大海里面的水草一样在晃动。”
那时,杨利伟还被束缚在座椅上,但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离开了座椅。他说:“体会到失重的那一刻,我知道自己来到了太空。”
是的,中国人终于来到了太空,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变为现实。
杨利伟坐在飞船中间的座椅上,离舷窗还有一段距离。做完规定的动作任务之后,他迫不及待地解开束缚带,一下子冲到了舷窗旁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。
“甚至忘记了很多反复训练的动作,冲到了舷窗旁,两个脚翘得高高的,趴在那儿看外边。”他回忆说,“看到广袤无垠的宇宙,以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,这一刻,我深深地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。”
于是,杨利伟摘下手套,拿起笔,在工作日志的背面郑重写下——“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,中国人来到太空了。”
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,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,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(摄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)。新华社发
在太空飞行的21小时23分钟里,所见所闻都让他难忘。“飞到阴影区时,我突然在舷窗上看到一些闪亮,心里非常紧张,就开始去检查飞船的各种设备。到了阳照区,我又趴到舷窗旁去看外边的太阳能帆板,一个铆钉一个铆钉地去看。”杨利伟说,后来才知道那些闪亮是地球的闪电造成的。
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、从空间实验室到建成空间站,20年间,中国载人航天突破了天地往返、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,完成了“三步走”战略任务,在浩瀚太空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“太空家园”。
“看到越来越多的战友实现了飞天梦想,看到越来越多的战友在天宫会师,我为他们高兴,也老羡慕他们了。”杨利伟说。
2003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“神舟五号”成功着陆,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。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
从最初的一天到现在的半年,从最初的一个人飞天,到现在6名航天员可以同时在太空工作;从最初的6个立方米几乎无法做大的动作,到现在110个立方米、几个航天员同时打太极拳也很宽阔;从吃的饭、喝的水、呼吸用的氧都必须携带上天,到目前空间站里氧气资源100%再生,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%以上……20年间,杨利伟亲身感受到的巨大变化数不胜数。
“神舟五号飞行时,我们的测控覆盖率只有15%。也就是说,飞船绕地球飞一圈的90分钟里,只有约15分钟我可以跟地面联系。”他举例说,如今随着中继卫星的使用,测控覆盖率已经超过85%,“像在太空授课中,我们可以连续40多分钟不间断地进行天地之间的语音图像传输,就得益于测控技术的发展。”
事实上,如今的航天员在天上时,可以随时与地面进行视频对话,也可以和家人打电话。杨利伟说:“航天员在天上还可以收看电视,地面也可以根据航天员的需求推送节目,航天员甚至可以和地面人员同步收看,比如春晚,比如杭州亚运会上的各种比赛。”
神舟五号点火起飞后,火箭上升至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发生剧烈抖动。“这是我在地面训练时没有经历过的情况,当时让我感到极度痛苦,仿佛五脏六腑都要碎裂了。”杨利伟说,返回地面反映这个问题后,科研人员立即分析数据查找原因并对火箭进行了改进,彻底消除了这种振动现象。
目前,我国第一、二批现役航天员均实现了飞天梦想,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里还出现了第三批航天员的身影。“第四批的预备航天员选拔也已经完成了初选阶段的选拔工作,共有100多名候选对象进入了复选阶段,其中还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。”杨利伟说。
同时,杨利伟也表示,中国空间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太空实验平台,也是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的。他说:“不远的将来,我想,一定会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在我们的空间站里进行科学实验。”
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,中国航天人的目光也投向了38万公里外的神秘月宫。杨利伟说:“目前,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,新一代的载人飞船、新一代的载人火箭等关键技术已经突破,中国人‘九天揽月’的梦想不再遥远。”
记者问:“你还会再飞吗?”
“20年来,无数人问过我这个问题,我的答案只有一个: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。”杨利伟说,“飞天,是我们所有航天员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。”